想象一下:当你把精心设计的方案递给客户时,对方却在看到公司抬头的瞬间皱起眉头。"这个名字...像卖化肥的?"
名字就是你的第一颗。
🔍数据显示:
真实案例:某创意热店原名"蓝海战略",改名"野生灵感动物园"后,客户主动咨询量暴增3倍——因为甲方爸爸们都想看看,这家公司到底有多"野生"。🌿
用这三个公式快速测试:
1️⃣ 初见心动
2️⃣ 细品有料
3️⃣ 晒圈不尬
反面教材:"新世纪传媒"像1999年注册的网吧,"创想未来"比天气预报还无聊。
试试这套"病毒式起名法":
好名字要能:
✅ 跨行业接单不违和
✅ 五年后不过时
✅ 国际化不翻车
举个🌰:WPP集团原名"Wire and Plastic Products",转型时果断保留缩写,现在成了全球广告霸主。
把行业词和意外元素碰撞:
成功案例:"盐碱地研究所"
让名字动起来:
实测效果:某公司改名"掀翻会议室"后,提案通过率提升40%——客户说"光听名字就觉得有魄力"
故意制造认知冲突:
心理学原理:这种矛盾感会让大脑多停留3秒——足够让名字被记住。
冷知识:全球Top10广告公司中,6家名字含比喻意象,3家直接用创始人名字,只有1家用行业词。
当AI开始抢饭碗:
但记住:好名字永远是70%科学+30%巫术。就像奥美源自苏格兰古语"新生橡树",既有文化底蕴,又暗含成长意象。
试试这个「三分钟起名游戏」:
比如:"创意+火山+工匠" → "爆裂手艺人" → 冰岛语"Eldfjall iðnaðarmaður" → 回译成"熔岩匠人"——瞬间高大上!
✨现在,是时候给你的广告公司装上「名字火箭推进器」了!下次当客户问"你们为什么叫这个名?",你就可以邪魅一笑:"这个故事,得从宇宙大爆炸说起..." 🌌